胃窦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胃窦息肉存在癌变可能,但概率较低,具体风险与息肉类型、大小等因素有关。胃窦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增生性息肉是胃窦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这类息肉直径多小于10毫米,表面光滑,癌变概率极低。通过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三联疗法,息肉较大时可在胃镜下切除。
腺瘤性息肉占胃窦息肉的少数,但具有明确癌变潜能。直径超过10毫米、表面呈分叶状或溃疡的息肉风险更高。病理检查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需警惕癌变。确诊后建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胃镜。若病理证实癌变,需根据浸润深度决定是否追加外科手术。
发现胃窦息肉后应定期进行胃镜随访,增生性息肉可每2-3年复查,腺瘤性息肉需每6-12个月复查。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品,戒烟限酒,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出现上腹痛、黑便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胃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