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感染了怎么治疗
骨折感染可通过清创引流、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负压引流、植骨修复等方式治疗。骨折感染通常由开放性伤口污染、术后护理不当、免疫力低下、血源性感染、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原因引起。
1、清创引流
清创引流是处理骨折感染的基础措施,通过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控制感染。操作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彻底去除污染创面的异物和失活骨组织,同时放置引流条促进渗出液排出。对于浅表感染,可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联合碘伏消毒;深部感染需配合影像学定位,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清创后需定期换药并观察创面肉芽生长情况。
2、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常见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万古霉素等。早期经验性用药多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后期根据药敏调整方案。静脉给药需持续2-6周,严重感染可延长至8周。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二重感染。骨髓炎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3-6个月。
3、手术清创
手术清创适用于深部组织感染或骨髓炎病例,需彻底切除感染灶直至出现健康骨组织。术中可能使用脉冲灌洗系统冲洗,对骨缺损较大者需临时固定骨折端。慢性骨髓炎需行死骨切除术,部分病例需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术后需保持引流通畅,严重感染可能需多次清创。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感染初步控制后,避免炎症扩散。
4、负压引流
负压引流技术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促进创面愈合,适用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感染。装置可保持创面清洁,刺激肉芽组织生长,通常维持5-7天更换一次。治疗期间需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调整负压值在-125mmHg左右。该方法可减少换药频率,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但禁用于活动性出血或恶性肿瘤创面。联合抗生素灌洗能增强抗感染效果。
5、植骨修复
植骨修复用于感染控制后的骨缺损重建,通常在末次清创后6-8周实施。可选择自体髂骨移植、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材料,严重缺损可能需带血管腓骨移植。术前需确认炎症指标正常,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骨移植后需足够制动时间,配合物理治疗促进骨愈合。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吸烟者应戒烟以提高植骨成功率。
骨折感染患者应保持患肢抬高减轻肿胀,每日观察伤口渗液情况。营养支持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超过1.5g/kg体重,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组织修复。康复期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度训练,感染完全控制前避免早期负重。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出现发热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复诊。长期卧床者需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可穿戴弹力袜并每2小时翻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