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什么样的
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伴疼痛或瘙痒。常见类型有细菌性毛囊炎和真菌性毛囊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1、红色丘疹
毛囊炎初期表现为毛囊口周围出现红色丘疹,直径约1-5毫米,触摸有硬结感。细菌感染时丘疹周围可见红晕,真菌感染可能伴随鳞屑。丘疹可单发或成簇分布,好发于头皮、面部、胸背等毛发密集区域。
2、脓疱形成
丘疹发展2-3天后顶端形成黄白色脓疱,内含浑浊脓液。细菌性毛囊炎脓疱壁较厚,破溃后渗出脓血混合物;真菌性毛囊炎脓疱较小且表浅,可能呈现卫星灶分布。脓疱消退后可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3、疼痛瘙痒
细菌性毛囊炎常伴明显触痛和自发痛,尤其在胡须区或头皮部位;真菌性毛囊炎以瘙痒为主,出汗后症状加重。深部毛囊炎可能引起搏动性疼痛,严重者伴随淋巴结肿大。
4、脱发风险
反复发作的毛囊炎可能导致毛囊破坏,表现为局部毛发脱落。瘢痕性毛囊炎愈后形成永久性秃发斑,常见于须疮和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早期治疗有助于减少毛囊损伤。
5、全身症状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糖尿病患者的毛囊炎易发展为疖或痈,表现为多个相邻毛囊融合性炎症,需警惕败血症风险。特殊类型如嗜酸性毛囊炎可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毛囊炎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挤压皮损。日常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出汗后及时清洁。饮食上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反复发作或症状加重者需就医进行脓液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酮康唑洗剂等药物,深部感染可能需要口服头孢氨苄胶囊或伊曲康唑胶囊治疗。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