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长了骨刺怎么回事
脚后跟长了骨刺通常是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退行性变、长期机械刺激等原因引起的骨质增生现象,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调整步态等方式缓解。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刺激跟骨附着点,导致局部钙盐沉积形成骨刺。常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活动后减轻。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抗炎药物,配合足底筋膜拉伸训练。
2、跟骨退行性变
中老年人群跟骨软骨磨损后,机体代偿性增生形成骨刺。多伴随行走时跟部压痛感。建议穿戴足弓支撑鞋垫,减少爬楼梯等负重活动,急性期可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贴敷。
3、长期机械刺激
长期穿硬底鞋、过度跑步等持续应力刺激跟骨,引发骨质增生。典型表现为久站后疼痛加剧。需更换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避免坚硬路面行走,可采用冲击波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体重因素
超重导致跟骨负荷增加,加速骨质增生进程。建议通过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控制体重,BMI超过24者需制定科学减重计划。
5、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COL1A1基因变异导致跟骨骨质代谢异常。此类患者需更注重预防,30岁后定期进行足部X线筛查。
日常应选择鞋底柔软且有足弓支撑的鞋子,避免赤脚行走;每日用温水泡脚后按摩跟腱部位;体重超标者需逐步减重至合理范围;若疼痛持续2周不缓解或出现夜间静息痛,建议及时至骨科就诊完善跟骨侧位X线检查,排除应力性骨折等其它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