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的后遗症
介入手术的后遗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管损伤、造影剂肾病、血栓形成、感染等。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但任何医疗操作都可能伴随一定风险。
穿刺部位出血是介入手术后较常见的后遗症,多因穿刺点压迫不当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表现为局部肿胀、淤青,严重时可形成血肿。轻度出血可通过加压包扎处理,血肿较大时需穿刺引流。血管损伤可能因导管导丝操作不当引发,包括血管内膜撕裂、假性动脉瘤等,通常需要超声监测或二次介入修复。造影剂肾病多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剂可能引发肾小管损伤,术后需监测肌酐水平并充分水化。血栓形成与术中抗凝不足或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可能造成远端组织缺血,需根据情况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感染风险与手术时长、器械消毒等因素相关,术后发热或穿刺处红肿需警惕,必要时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
介入手术后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观察肢体远端脉搏和皮肤温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术后1-2天增加饮水量促进造影剂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输液速度。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饮食宜清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帮助组织修复。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肢体麻木等症状需立即联系手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