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什么回事
心脏早搏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心脏器质性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等方式干预。
1、生理性因素
健康人群在情绪激动、过度疲劳、饮用浓茶或咖啡后可能出现偶发早搏,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7-8小时,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品,通过深呼吸训练缓解紧张情绪。若早搏频次超过每分钟5次或伴随心悸症状,需就医评估。
2、心脏器质性疾病
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疾病可能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此类早搏常伴有胸痛、气促、下肢水肿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治疗基础疾病是关键,如冠心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心力衰竭患者需联合呋塞米片控制病情。
3、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会干扰心肌细胞膜电位,诱发室性早搏。长期腹泻、利尿剂使用过量是常见诱因,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轻度紊乱可通过口服氯化钾缓释片纠正,重度需静脉补液治疗,同时监测血钾浓度维持在3.5-5.0mmol/L。
4、药物作用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支气管扩张剂过量可能引发多源性早搏。患者用药期间出现恶心、视觉异常时应立即停药,急诊查血药浓度。对于地高辛中毒,可静脉注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片段,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直至心律恢复正常。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更年期女性、长期焦虑者易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出现早搏,常与体位变化相关。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尝试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焦虑状态。
心脏早搏患者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心律变化,每日记录早搏发作次数与诱因。饮食选择低脂高纤维膳食,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暴饮暴食。运动以太极拳、步行等中低强度有氧活动为主,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戒烟限酒,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心脏负荷。若出现持续胸痛、晕厥或早搏频次突然增加,须立即心血管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