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出血性胃炎怎么办
糜烂出血性胃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静脉补液、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糜烂出血性胃炎通常由药物刺激、酒精损伤、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激反应、胆汁反流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急性期需禁食1-2天,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过热、粗糙食物。长期需建立低脂低纤维饮食模式,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抑制胃酸分泌,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能中和胃酸,止血药物如血凝酶静脉注射适用于活动性出血。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联合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抗生素。
3、内镜下止血
对于胃黏膜血管裸露引起的喷射状出血,可采用内镜下钛夹止血或氩离子凝固术。弥漫性渗血可喷洒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或注射硬化剂,术后需继续静脉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
4、静脉补液
失血量超过500毫升时需建立静脉通道,先快速输注平衡盐溶液维持血压,血红蛋白低于70g/L应考虑输注浓缩红细胞。同时监测电解质,及时纠正低钾血症等异常。
5、手术治疗
经24小时积极治疗仍持续出血或短期内反复大出血者,可能需行胃大部切除术。合并穿孔需紧急手术修补,术式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病变范围。
康复期应保持规律作息,戒烟戒酒,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适量食用猴头菇、秋葵等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食物,进食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情绪,建议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调节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