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中耳炎怎么治疗
婴幼儿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护理、止痛退热、体位调整等方式治疗。婴幼儿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罗红霉素颗粒等抗生素。用药期间需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皮疹或腹泻等不良反应,避免自行增减药量。化脓性中耳炎可能伴随耳道流脓、听力下降,需配合耳部清洗。
2、鼓膜穿刺
鼓室积液严重时需进行鼓膜穿刺术或鼓膜置管术,通过引流缓解耳闷胀感。术后家长需保持患儿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洗澡时进水。该操作可能引起短暂耳鸣,通常1-2日内自行缓解。
3、鼻腔护理
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洗鼻腔,减轻咽鼓管堵塞。哺乳期婴儿可抬高床头30度喂奶,避免奶液反流至中耳。伴随鼻塞时可配合医师指导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
4、止痛退热
急性期疼痛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发热超过38.5℃时需物理降温。耳部热敷有助于缓解疼痛,但禁止自行使用滴耳液以免掩盖病情。
5、体位调整
睡眠时垫高患儿头部15-20厘米,促进中耳分泌物引流。避免平躺喂奶或呛奶,喂养后竖抱拍嗝20分钟。反复发作患儿需排查腺样体肥大等基础病因。
日常需保持患儿所处环境湿度在50%-60%,避免接触二手烟及尘螨等过敏原。哺乳期母亲应增加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摄入,人工喂养婴儿选择防呛奶瓶。出现抓耳、哭闹不止等症状应及时复查耳镜,治疗期间避免乘坐飞机或前往高原地区。恢复期可进行轻轻耳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使用棉签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