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有没有牙周炎
牙周炎可通过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探诊检查、微生物检测、血液检查等方式诊断。牙周炎通常由菌斑堆积、牙结石刺激、咬合创伤、全身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口腔检查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牙龈颜色、形态及出血情况,牙龈呈现暗红色肿胀、质地松软时提示可能存在炎症。牙周袋形成和附着丧失是牙周炎的特征性表现,正常牙龈沟深度不超过3毫米,超过此数值可能发生牙周袋。
2、影像学检查
拍摄全口牙片或曲面断层片可显示牙槽骨吸收程度,早期表现为牙槽嵴顶模糊,进展期出现水平或垂直型骨吸收。骨吸收超过根长三分之一属于中重度牙周炎,影像学检查能准确评估骨质破坏范围。
3、探诊检查
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龈沟深度,健康牙龈探诊无出血,牙周炎患者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4-5毫米为轻度牙周炎,6毫米以上属重度,同时记录临床附着丧失程度,这是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4、微生物检测
通过PCR技术或细菌培养检测龈下菌斑中的致病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是牙周炎相关优势菌。微生物检测有助于明确感染类型,指导抗生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5、血液检查
检测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炎症指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也需要监测。全身性疾病相关牙周炎需结合血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这类患者往往伴有更严重的牙槽骨吸收。
日常应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清理牙间隙,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去除牙结石。控制血糖等全身性疾病,戒烟限酒减少刺激,出现牙龈出血肿胀及时就诊。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重牙龈炎症,孕妇需加强口腔护理。儿童青少年需家长监督建立正确刷牙习惯,避免发展为侵袭性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