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性肠梗阻是由蛔虫在肠道内大量聚集或扭结成团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属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急腹症。
1、病因机制
蛔虫性肠梗阻多因感染蛔虫后未及时驱虫,成虫在肠道内繁殖至数十至数百条,虫体相互缠绕形成团块阻塞肠腔。儿童因卫生习惯较差、免疫系统未完善,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肠道蛔虫团块可引发局部肠壁水肿、痉挛,严重时导致肠管缺血坏死。
2、典型症状
患者常突发脐周阵发性绞痛,伴呕吐胆汁或蛔虫,腹胀明显但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肠鸣音亢进。部分患者出现发热、脱水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发展为肠穿孔时可有腹膜刺激征。
3、诊断依据
结合粪便检出蛔虫卵病史、典型症状及腹部X线检查可初步诊断。X线可见肠管扩张及阶梯状液平面,部分病例显示肠腔内条索状虫体阴影。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肠管血运情况。
4、紧急处理
禁食胃肠减压为基础治疗,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经胃管注入氧气或植物油促使虫团松解,同时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驱虫药物。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肠坏死征象,需行肠切开取虫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5、预防措施
加强粪便管理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蔬菜。流行地区定期集体驱虫,儿童可每半年服用一次磷酸哌嗪宝塔糖。患者衣物床单需煮沸消毒,防止虫卵再次感染。
蛔虫性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保持清淡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道负担。日常需观察腹痛、排便情况,定期复查粪便虫卵。建议家庭成员同步驱虫治疗,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加强卫生宣教,尤其儿童群体需培养勤洗手、不吮指等习惯,从源头上阻断蛔虫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