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细菌感染性黄疸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黄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胆红素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可能伴随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需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抗感染、光疗等措施。
1、病因与机制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黄疸主要由败血症、尿路感染等细菌感染导致。细菌毒素抑制肝细胞功能,影响胆红素结合与排泄,同时溶血反应增加胆红素生成。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等。
2、临床表现
黄疸多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迅速加重,皮肤呈柠檬黄至橙黄色,可波及手足心。常伴发热或体温不稳、反应差、吃奶减少。严重者出现肝脾肿大、出血倾向。
3、诊断方法
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检测是主要依据,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血培养、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需排查母婴血型不合、遗传代谢病等非感染因素。
4、抗感染治疗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联合头孢噻肟静脉给药。严重感染需使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疗程一般10-14天。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
5、辅助治疗
光疗是降低胆红素的主要手段,严重者需换血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静脉营养支持。益生菌制剂有助于肠道菌群重建。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精神状态及吃奶情况,保持母乳喂养以促进胆红素排泄。出院后定期随访胆红素水平,避免接触感染源。注意脐部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