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心肌炎是什么
妊娠期心肌炎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心肌炎症性疾病,可能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妊娠期心肌炎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妊娠期生理负荷增加等。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因妊娠期激素变化诱发,导致心肌组织出现炎症浸润。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也可能促进心肌损伤。
临床表现以心悸、胸闷最常见,部分患者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体征包括心率增快、心音低钝、肺部湿啰音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心肌酶谱升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或收缩功能减退。
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需与围产期心肌病、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鉴别。治疗以卧床休息、限盐饮食为基础,重症需在心血管科和产科联合监护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或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分娩时机需个体化评估,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可能需提前终止妊娠。
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部分可能遗留心功能损害。妊娠期需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产后应定期随访。再次妊娠前需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
妊娠期心肌炎患者应保证充足休息,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剧烈活动。建议采用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监测每日体重和尿量变化。出现气促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产后6个月内需避免重体力劳动,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有助于评估心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