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隐血阳性怎么处理
大便常规隐血阳性需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可能由痔疮、消化道溃疡、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或消化道肿瘤等引起。建议完善胃肠镜、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明确病因。
1、痔疮
痔疮是肛周静脉曲张导致的常见疾病,排便时摩擦出血可导致隐血阳性。典型表现为便后滴鲜血、肛门肿物脱出。可通过肛门指检确诊,轻者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栓等药物缓解,重者需行痔切除术。
2、消化道溃疡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因黏膜破损出血,血液经消化后呈隐血阳性。多伴上腹痛、反酸症状。需胃镜检查确诊,可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根除幽门螺杆菌。
3、结肠息肉
息肉表面血管破裂会导致间断性隐血阳性,通常无自觉症状。结肠镜检查可明确息肉大小及性质,较小息肉可在肠镜下切除,较大息肉需行腹腔镜手术。
4、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因肠道黏膜炎症糜烂出血,常伴腹泻、黏液脓血便。需通过肠镜和病理活检确诊,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或注射英夫利昔单抗控制炎症。
5、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坏死出血可致持续隐血阳性,可能伴随消瘦、贫血。需通过增强CT、病理活检明确分期,早期可行根治性手术,晚期需结合放化疗。
发现隐血阳性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粗硬饮食,记录排便性状变化。建议选择三甲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完善检查前3天禁食动物血制品、铁剂等干扰因素。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定期筛查胃肠镜,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需更早开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