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崴脚怎么回事
习惯性崴脚可能由踝关节稳定性差、韧带松弛、肌肉力量不足、本体感觉异常、创伤后遗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康复训练、支具保护、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改善。
1、踝关节稳定性差
踝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腱结构薄弱会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内翻或外翻。长期穿高跟鞋或鞋底支撑不足的鞋子可能加重这一问题。建议选择鞋帮较高、鞋底有防滑设计的运动鞋,必要时使用踝关节护具。
2、韧带松弛
先天性韧带松弛或反复扭伤导致的韧带拉长会降低关节限制能力。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全身关节活动度增大的特点。可通过平衡板训练增强神经肌肉控制,严重者需考虑韧带紧缩手术。
3、肌肉力量不足
腓骨长短肌和胫骨前肌力量薄弱时,无法在足部着地时提供足够的动态稳定。针对性的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足外翻练习、提踵训练等能有效增强肌力。每周进行3-4次训练,每次15-20分钟。
4、本体感觉异常
踝关节内的力学感受器损伤会导致位置觉减退,表现为单腿站立时摇晃明显。可通过闭眼单腿站、不平衡平面训练等恢复本体感觉。训练应从静态平衡逐步过渡到动态平衡。
5、创伤后遗症
未完全愈合的韧带损伤或骨折可能导致关节力学结构改变。急性期应规范处理,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陈旧性损伤可考虑关节镜下清理术或韧带重建术,术后需系统康复。
日常应注意避免在湿滑不平路面行走,运动前充分热身并做好踝关节缠绕保护。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急性扭伤后应立即遵循RICE原则处理,48小时后可开始轻柔的关节活动度练习。若半年内发生3次以上崴脚,建议到运动医学科或骨科进行步态分析和肌力评估,必要时进行MRI检查明确韧带损伤程度。长期未愈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可能继发创伤性关节炎,需及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