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心脏病如何治疗
妊娠期心脏病需根据心脏功能分级采取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限制活动、药物控制、氧疗、分娩期监护及必要时终止妊娠。常见干预方式有地高辛片、呋塞米片等药物支持,严重者需考虑剖宫产手术。
心功能I-II级患者可通过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补充铁剂等非药物方式管理。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4-5克,避免长时间站立,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改善循环。每周体重增长不超过0.5公斤,定期监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心功能III-IV级需住院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拉贝洛尔片控制血压。合并心律失常可使用盐酸胺碘酮片,预防血栓则选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所有用药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影响胎儿发育。
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间断低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贫血患者可静脉注射蔗糖铁注射液,血红蛋白目标值不低于110g/L。妊娠32周后每周进行胎心监护,评估胎儿宫内状况。
分娩期需多学科团队协作,心功能III级以上建议择期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可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术中控制输液速度在50ml/h以下。产后24-72小时为心衰高发期,需持续心电监护,禁用麦角新碱等收缩血管药物。
出现急性肺水肿、难治性心衰等危急情况时,应考虑终止妊娠。孕28周前可经阴道分娩,孕晚期需行剖宫取胎术。术后转入ICU观察,继续强心利尿治疗,延迟母乳喂养至病情稳定。
妊娠期心脏病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感染诱发心衰,室内温度维持在22-26℃为宜。建议每日记录出入量,体重骤增超过1公斤/周需及时就诊。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西蓝花等,分5-6次少量进食。产后6个月内避免再次妊娠,采取工具避孕,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恢复情况。出现心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