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的症状是什么
结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贫血等表现。结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高脂饮食等因素有关。
1、便血
便血是结肠息肉较常见的症状,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肠镜检查是确诊结肠息肉的主要手段,发现息肉后可进行内镜下切除术。
2、腹痛
较大的结肠息肉可能引起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息肉导致肠套叠时可出现阵发性绞痛。建议出现不明原因腹痛时及时进行肠镜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3、排便习惯改变
结肠息肉可能引起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出现里急后重感。直肠息肉可能产生排便不尽感。这些症状容易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需要通过肠镜鉴别诊断。
4、黏液便
部分结肠息肉患者排便时可带有黏液,黏液可能单独排出或与粪便混合。黏液分泌增多可能与息肉表面黏膜炎症反应有关。出现持续黏液便需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
5、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贫血程度与息肉大小、出血量相关。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可帮助诊断缺铁性贫血。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结肠息肉家族史者。日常饮食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量,保持规律运动习惯。发现结肠息肉后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息肉切除后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便血、腹痛等异常情况。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结肠息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