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肠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出血性肠炎可能由肠道感染、缺血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药物损伤、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发热等症状。
1、肠道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出血性肠炎的常见原因,如志贺菌、沙门菌、诺如病毒等病原体侵袭肠黏膜,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水样腹泻转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同时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2、缺血性肠病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会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肠壁坏死出血。常见于房颤、动脉硬化患者,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血便。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诊,急性期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严重者需行血管介入治疗。
3、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时,肠道溃疡面血管破裂可引起出血。患者多有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病史,肠镜检查可见连续性黏膜糜烂。治疗需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重症需注射英夫利昔单抗。
4、药物损伤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出血性肠炎。典型表现为用药后出现黑便或暗红色血便,停药后症状多能缓解,必要时可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分泌。
5、放射性肠炎
盆腔或腹部放疗后,电离辐射会破坏肠上皮细胞再生能力,造成黏膜糜烂出血。多在放疗后2-3周出现腹泻伴血便,治疗以谷氨酰胺颗粒修复黏膜为主,严重出血需内镜下止血。
出血性肠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和体温变化,若血便加重或出现休克表现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泥,帮助黏膜修复。日常需规范用药并定期复查肠镜,控制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病或炎症性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