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骨髓炎怎么了
外伤性骨髓炎通常由开放性骨折、手术感染或外伤后细菌侵入骨组织引起,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伤口流脓、发热等症状。可通过清创引流、抗生素治疗、手术清除坏死骨等方式干预。
1、病因机制
外伤性骨髓炎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骨组织。开放性骨折时污染物直接接触骨面,或骨科手术中器械消毒不彻底,均可能导致细菌定植。糖尿病患者因微循环障碍更易继发感染。
2、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伤口持续渗液伴恶臭,周围皮肤发红发热。进展期出现搏动性疼痛、体温超过38.5摄氏度。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3、诊断方法
除临床表现外,需进行脓液细菌培养确定病原体类型。MRI可清晰显示骨髓水肿范围,CT能判断死骨位置与大小。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早期病变敏感度较高。
4、药物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严重感染需联合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疗程通常持续4-6周。
5、手术治疗
对于存在大块死骨或窦道形成的患者,需行病灶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洗。骨缺损较大时可植入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极少数病例需考虑截肢手术控制感染扩散。
患者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营养支持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超过1.5克/公斤体重,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促进组织修复。康复期进行渐进式关节活动度训练,但需避免患肢负重直至影像学显示骨质愈合。定期复查炎症指标与影像学变化,警惕感染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