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小肠坏死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小肠坏死可能由早产、肠道缺血、感染、先天性肠道畸形、喂养不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术后护理等方式干预。
1、早产
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肠壁血管脆弱易受损。早产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差,增加坏死风险。临床表现为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治疗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
2、肠道缺血
围产期窒息或低血压可导致肠道血流灌注不足。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引发肠黏膜屏障破坏,可能与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胆汁性呕吐、腹部皮肤发红。需立即禁食并静脉输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保护胃肠黏膜。
3、感染
败血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肠壁水肿坏死。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可通过血培养确诊。患儿会出现发热、呼吸暂停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4、先天性畸形
肠旋转不良、肠闭锁等畸形可造成肠梗阻继发坏死。产前超声可能发现羊水过多等异常信号。出生后表现为进行性腹胀、排便延迟。确诊后需急诊行肠切除吻合术,术后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喂养不当
配方奶浓度过高或喂养过快可能损伤未成熟肠道。过度喂养会导致肠管扩张影响血供,常见于人工喂养新生儿。初期表现为胃潴留、喂养不耐受。应暂停经口喂养,通过静脉补充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提供营养。
家长发现新生儿出现拒奶、呕吐物含胆汁、腹部膨隆等情况时,须立即就医。住院期间严格记录出入量,避免擅自调整输液速度。出院后遵医嘱逐步建立喂养,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情况。母乳喂养时注意观察婴儿吸吮吞咽协调性,配方奶喂养应按标准比例配制。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监测体温和体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