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患了中耳炎应该如何治疗
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病毒性中耳炎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伴有明显疼痛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症状。使用滴耳液前需清洁外耳道,避免药物与脓液混合影响疗效。
2、物理治疗
急性期可采用局部热敷促进炎症吸收,将温热毛巾敷于患耳周围,每次15分钟。咽鼓管吹张术可帮助恢复中耳通气,需由专业医师操作。红外线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需控制照射距离防止烫伤。
3、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适用于积液较多且持续不消者,通过穿刺引流中耳积液。鼓室置管术用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留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乳突根治术针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骨质破坏者,需彻底清除病灶。
4、病因治疗
过敏性鼻炎诱发者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控制过敏。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阻塞时,需考虑腺样体切除术。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减少感染风险。
5、日常护理
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做好耳压平衡,减轻中耳压力变化。
中耳炎患者应避免游泳、潜水等可能导致耳道进水活动,擤鼻时需单侧交替进行,饮食宜清淡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急性发作期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慢性患者可定期进行耳内镜检查监测鼓膜状态,儿童患者家长应注意观察其听力变化及耳道分泌物情况,发现耳痛加剧或发热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