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有血栓怎么办
骨折后出现血栓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机械取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和康复训练等方式干预。血栓形成可能与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制动等因素有关。
抗凝治疗是血栓的基础处理方式,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大面积血栓,通过注射用阿替普酶等药物溶解血栓,但存在出血风险。机械取栓通过介入手术直接清除血管内血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预防肺栓塞,适用于抗凝禁忌或复发血栓患者。康复训练包括踝泵运动、气压治疗等,促进血液循环,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
骨折后血栓风险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开放性骨折或骨盆骨折更易诱发。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源于骨折后炎症反应或遗传性凝血异常。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是重要诱因,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合并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增加风险。高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下降,需更积极预防。
骨折后血栓管理需多学科协作,急性期绝对卧床时每2小时协助翻身,抬高患肢20-30度。恢复期使用梯度压力袜,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限制高脂饮食。定期复查血管超声,观察有无新发血栓迹象。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康复阶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踝泵运动,每日3组每组20次,逐步过渡到被动关节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戒烟限酒改善血管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