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血的原因和检查手段
小儿便血可能由肛裂、肠息肉、急性胃肠炎、过敏性紫癜、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粪便常规、肠镜检查、腹部超声、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手段明确诊断。
1、肛裂
肛裂是小儿便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因便秘导致排便时肛门皮肤撕裂。典型表现为排便时疼痛、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家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若反复发作需就医排除其他疾病。
2、肠息肉
幼年性息肉多见于3-6岁儿童,息肉表面糜烂时可引起无痛性便血,血液多与粪便混合。结肠镜检查既能确诊又可同步进行息肉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3、急性胃肠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的胃肠黏膜损伤可引起黏液血便,常伴有发热、呕吐症状。粪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轻症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治疗,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及尿量变化。
4、过敏性紫癜
该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表现为暗红色血便,多伴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血液检查可见血小板正常而IgA升高,腹部超声可发现肠壁水肿。治疗需使用泼尼松片等药物控制免疫反应。
5、肠套叠
婴幼儿突发果酱样血便伴阵发性哭闹需警惕肠套叠,腹部超声可见靶环征。发病6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家长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送医。
发现小儿便血时家长应记录出血颜色、量与排便关系,保留异常粪便样本供医生查看。日常需保证饮食均衡,培养规律排便习惯,避免过度擦拭肛门。便血伴随高热、精神萎靡或腹部包块时须急诊处理,检查前4-6小时需禁食准备。确诊后应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随访观察肠道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