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情况下要打狂犬疫苗
被疑似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需要立即接种狂犬疫苗。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主要包括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三种方式。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沿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一旦发病,病死率接近百分之百。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暴露分级中二级和三级暴露都需要接种疫苗。二级暴露指被动物轻咬或轻微抓伤但无出血,三级暴露则包括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伴有出血,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污染等情况。
对于家养宠物造成的暴露,如果能确认动物已规范接种疫苗且健康状况良好,可暂缓接种但需密切观察动物十日。流浪动物或野生动物造成的暴露应立即接种。特殊职业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疫苗接种程序包括五针法和四针法两种,需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全程接种。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或轻度发热等不良反应,一般可自行缓解。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不明健康状况的动物,教育儿童不要逗弄陌生动物。被动物致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十五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及时前往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专业评估和处理。完成疫苗接种后仍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注意休息。狂犬病可防不可治,规范处置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