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扫描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骨扫描对人体的危害通常较小,检查过程中使用的放射性物质剂量极低且代谢较快,但存在轻微辐射暴露和过敏反应等潜在影响。骨扫描是核医学检查手段,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骨骼代谢情况,临床诊断骨质疏松、骨转移瘤等疾病。
骨扫描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锝-99m半衰期仅6小时,检查后24小时内约90%的辐射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检查全程辐射剂量相当于一次胸部CT的1/10,或自然环境中生活半年的本底辐射量。孕妇需避免检查,哺乳期妇女应暂停哺乳24小时。极少数患者可能对示踪剂中的化学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发生率不足0.1%。检查后建议多饮水加速示踪剂排泄,避免与婴幼儿密切接触12小时。
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示踪剂中的过锝酸盐可能影响甲状腺摄碘功能,需提前告知医生。装有心脏起搏器或金属植入物者不影响检查,但可能干扰局部影像判读。肾功能不全患者示踪剂排泄延缓,可能增加体内辐射滞留时间,需医生评估风险收益比。检查后出现持续头痛、心悸等不适症状的概率极低,若发生需及时就医。
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并排空膀胱,注射示踪剂后等待2-4小时再进行扫描。检查后无须特殊防护,正常饮食作息即可,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日常可多摄入牛奶、豆制品等富钙食物维持骨骼健康,长期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者需提前与医生沟通。若需重复检查,建议间隔3个月以上以减少辐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