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症如何治疗
肺血栓栓塞症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方式治疗。肺血栓栓塞症通常由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肺血栓栓塞症的基础治疗方式,能够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血液凝固能力。抗凝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具体疗程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2、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等。这些药物能够直接溶解血栓,快速恢复肺动脉血流。溶栓治疗需要在严密监护下进行,因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治疗时机和药物选择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
3、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导管引导下血栓抽吸术和导管引导下溶栓术等。这些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操作直接清除或溶解肺动脉内的血栓。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部分不适合溶栓治疗或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介入科医生操作,术后仍需配合抗凝治疗。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指肺动脉血栓切除术,适用于危及生命的大面积肺栓塞或溶栓治疗失败的患者。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直接切开肺动脉取出血栓。手术治疗风险较高,需由心胸外科专业团队实施。术后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并密切随访。
5、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适用于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期间仍反复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滤器通过微创手术放置在下腔静脉,可拦截来自下肢的栓子。滤器植入后仍需评估是否可恢复抗凝治疗。滤器有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后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保持均衡营养,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康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