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宝宝牙龈上有白色疙瘩
五个月宝宝牙龈上的白色疙瘩可能是马牙或萌出性囊肿,也可能是鹅口疮等口腔问题引起。建议家长观察疙瘩形态并保持口腔清洁,若伴随红肿、拒食需及时就医。
1、马牙
马牙是新生儿常见的上皮细胞堆积,表现为牙龈上米粒大小的白色硬结,无痛感且不影响进食。可能与孕期钙质沉积或牙板残留有关,无须特殊处理,通常2-3周自行脱落。家长可用纱布蘸温水轻柔擦拭宝宝牙龈,避免强行剥落导致黏膜损伤。注意区分马牙与鹅口疮,后者会伴随乳凝块样斑膜且需抗真菌治疗。
2、萌出性囊肿
乳牙萌出前可能形成淡蓝色囊泡,内含少量渗液,属于牙齿突破牙龈时的暂时性反应。多数在牙齿长出后消退,若囊肿持续增大或继发感染,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症状。此时需儿科医生评估是否需穿刺引流,日常可用硅胶指套按摩牙龈缓解不适。
3、鹅口疮
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表现为颊黏膜或舌面的乳白色伪膜,擦除后可见充血创面。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婴儿,可能伴随烦躁拒食。确诊后需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患处,哺乳前后需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母亲乳头及奶具。
4、黏液腺囊肿
口腔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形成的透明小疱,好发于下唇内侧,牙龈部位较少见。囊肿质地柔软且有波动感,可能因摩擦破裂后反复发作。较小囊肿可观察等待自愈,持续存在需口腔科行激光或手术切除,术后注意避免宝宝啃咬硬物。
5、 Epstein珠
新生儿硬腭中线的黄白色上皮珠,属于胚胎发育残留物,与马牙成因相似但位置不同。呈珍珠样排列且表面光滑,不会引起不适感,绝大多数在出生后数月内自然吸收,无须干预治疗。家长需注意与口腔溃疡区分,后者多为单个创面且伴疼痛反应。
日常建议家长每日用无菌纱布清洁宝宝口腔,哺乳后喂少量温水冲洗残留奶渍。避免用手指或硬物刮擦牙龈,选择软质硅胶磨牙棒缓解出牙不适。若白色疙瘩持续超过1个月、面积扩散或伴随发热、流涎增多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童口腔科排除先天性牙齿发育异常或全身性疾病。观察期间可记录疙瘩变化情况供医生参考,不要自行使用药物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