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都是怎么发现的
急性肠炎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发现,主要表现有腹痛、腹泻、发热等,常见原因包括感染、食物中毒等。
1、临床症状
急性肠炎患者常出现突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腹泻症状突出,每日排便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多呈水样或稀糊状,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部分患者伴随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感染性肠炎常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提示肠道炎症。粪便培养可明确致病微生物,如沙门菌、志贺菌等。电解质检查有助于评估脱水程度,可能出现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常升高。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肠壁增厚、肠管扩张等改变。腹部X线平片可排除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肠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病变。对于重症或诊断不明确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取活检。
4、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病前饮食情况,如有无进食不洁食物、生冷食物等。了解有无集体发病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为食物中毒。询问近期用药史,排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了解旅行史,某些地区性病原体感染风险较高。既往胃肠道疾病史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5、体格检查
腹部触诊可有脐周或下腹部压痛,但通常无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鸣音多活跃。脱水患者可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等表现。测量体温可发现发热。重症患者需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警惕休克发生。直肠指检可能发现直肠黏膜充血水肿。
急性肠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清淡,初期可短暂禁食,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脂、低纤维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进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高热、严重脱水、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食物,预防肠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