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慢性中耳炎可能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缺陷、鼻咽部疾病反复感染、鼓膜穿孔未愈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干预。
1、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
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细菌或病毒感染后,中耳黏膜持续充血水肿,分泌物积聚形成胆脂瘤或肉芽组织。伴随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控制感染,鼓膜穿刺引流积液。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堵塞或开放异常导致中耳通气受阻,引发负压和积液。常见于腺样体肥大、鼻窦炎患者,表现为耳鸣、耳内闭塞感。可鼻腔喷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水肿,口服孟鲁司特钠片调节免疫功能,必要时行腺样体切除术。
3、免疫缺陷状态
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中耳易受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侵袭。症状包括长期耳漏、鼓膜钙化斑。需控制基础疾病,联合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拉霉素分散片抗感染,补充维生素A软胶囊促进黏膜修复。
4、鼻咽部疾病反复感染
慢性鼻炎、鼻息肉等病灶的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伴随鼻塞、脓涕倒流症状。需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缓解鼻部炎症,口服欧龙马滴剂稀释分泌物,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
5、鼓膜穿孔未愈
外伤或急性感染导致的鼓膜穿孔超过3个月未愈合,使中耳直接暴露于外耳道环境。可出现反复流脓、听力渐进性下降。需避免耳道进水,使用硼酸冰片滴耳液预防感染,鼓室成形术修复穿孔。
慢性中耳炎患者需保持耳道干燥,沐浴时用防水耳塞保护;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原体逆行感染;均衡饮食补充锌、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戒烟以减少咽鼓管黏膜刺激;定期复查听力及鼓膜情况。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耳部疼痛时可局部热敷缓解。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其听力反应,及时清理外耳道分泌物但避免自行掏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