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中耳炎怎么治疗
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病毒性中耳炎可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急性疼痛可配合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症状,化脓性中耳炎需联合使用硼酸酒精滴耳液清洁耳道。用药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2、物理治疗
鼓膜未穿孔者可尝试红外线照射促进炎症吸收,配合鼻腔冲洗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急性期可采用局部冷敷减轻肿胀,慢性期改用热敷加速血液循环。哺乳期婴幼儿可通过体位引流喂奶时抬高头部减少乳汁反流风险,同时轻柔按摩耳周淋巴结。
3、手术治疗
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需行鼓膜穿刺术引流积液,顽固病例可能需鼓室置管术。胆脂瘤型中耳炎必须通过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合并鼓膜穿孔者可同期行鼓室成形术。术后需定期换药,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以防压力变化影响修复。
4、病因治疗
过敏性鼻炎诱发者需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鼻部症状,腺样体肥大儿童可能需腺样体切除术。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糖,免疫缺陷患者可补充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调节免疫功能。游泳爱好者建议佩戴耳塞,感冒期间避免用力擤鼻。
5、日常护理
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沐浴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饮食宜清淡,增加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二手烟暴露,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平衡中耳压力。儿童患者家长应学会正确喂奶姿势,及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急性中耳炎症状缓解后仍需完成全程药物治疗,慢性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耳内镜。出现听力下降、持续耳鸣或面部麻木需立即就诊。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擤鼻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过度掏耳造成外耳道损伤。游泳前后可使用醋酸铝滴耳液预防感染,过敏体质者需远离粉尘螨虫等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