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破损皮肤黏膜传播以及医源性传播等途径感染。乙肝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但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等不会传播。
1、血液传播
接触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输血、共用注射器、纹身、穿耳洞等器械消毒不彻底的操作。病毒可通过微小伤口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严格筛查献血员血液可有效阻断传播。
2、母婴传播
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分泌物或血液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宫内感染和哺乳传播概率较低。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在出生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率可达90%以上。
3、性接触传播
无防护的性行为可能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病毒。黏膜损伤会增大感染风险。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显著降低传播概率。多性伴侣或性工作者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乙肝标志物。
4、破损皮肤黏膜传播
皮肤或黏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器具或物品可能引发感染。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品,或接触被血液污染的物体后未及时清洁。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也属此类,需规范处理针头等锐器损伤。
5、医源性传播
医疗机构内重复使用透析设备、内窥镜等医疗器械,若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牙科器械、手术器械需达到灭菌标准。我国自推广一次性注射器及强化消毒规范后,此类传播已大幅减少。
预防乙肝需从传播途径入手,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手段。普通人群应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程序,高危职业者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伤口及时消毒包扎。若发生高危暴露,7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提供紧急保护。确诊感染者应避免饮酒,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