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是什么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过敏等因素有关,通常由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诱发。
1、耳闷胀感
耳闷胀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患者常感觉耳内有堵塞感或压迫感,类似乘飞机时的耳部不适。这种症状与中耳腔内积液导致的气压失衡有关。轻症患者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打哈欠等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缓解症状。若持续不缓解,需就医排除其他耳部疾病。
2、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多表现为传导性听力障碍,患者可能感觉声音遥远或需要调高音量。这与中耳积液阻碍声波传导有关。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对呼唤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建议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明确听力损失程度。急性期听力下降多在积液清除后恢复。
3、耳鸣
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调性耳鸣,表现为耳内嗡嗡声或流水声。耳鸣可能与积液振动或咽鼓管异常开放有关。避免用力擤鼻可减轻症状。若耳鸣持续存在或加重,需警惕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可能,应及时进行耳内镜检查。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症状,常用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黏液溶解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等。细菌感染时可短期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
5、手术治疗
对于病程超过3个月或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考虑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鼓膜置管能建立长期通气通道,促进积液排出。术后需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至导管脱落。多数患者术后听力可明显改善,但需预防继发感染。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或潜水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保持鼻腔通畅,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其听力变化和学习表现,避免长期积液影响语言发育。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可能有助于减轻黏膜水肿。若症状持续2周不缓解或出现耳痛、发热等表现,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