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不修补会怎么样
鼓膜穿孔不修补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反复感染或中耳结构损伤。鼓膜穿孔通常由外伤、感染或气压伤引起,长期不处理可能引发慢性中耳炎、胆脂瘤等并发症。
1、听力减退
鼓膜是声音传导的重要结构,穿孔后声波振动效率降低,可能造成传导性耳聋。穿孔面积越大,听力损失越明显。患者可能出现听不清低频声音、需提高音量交流等症状。若合并中耳炎,可能伴随耳鸣或耳闷胀感。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慢性穿孔需考虑鼓室成形术修复。
2、感染风险
未闭合的穿孔使外耳道与中耳直接相通,细菌易通过穿孔侵入中耳腔。游泳、洗头时进水可能诱发反复急性中耳炎,表现为耳痛、流脓、发热。长期感染可导致鼓室黏膜肥厚,增加治疗难度。发作期需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
3、胆脂瘤形成
长期穿孔可能使外耳道上皮向中耳生长,形成角化上皮堆积的胆脂瘤。胆脂瘤会破坏听小骨及周围骨质,导致眩晕、面瘫等严重并发症。早期可通过耳内镜清理,进展期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患者可能先出现耳后压痛、持续性恶臭分泌物等症状。
4、中耳结构粘连
慢性炎症会导致鼓室黏膜与听骨链发生纤维粘连,限制听小骨活动度,加重听力损失。粘连性中耳炎可能伴随耳内闭塞感、自声增强现象。需通过鼓室探查术松解粘连,术后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黏膜水肿。
5、继发颅内感染
严重病例可能引发硬脑膜外脓肿、脑膜炎等颅内并发症,多因感染穿透颅底骨质导致。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颈强直、意识障碍等危急症状。需紧急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并行开颅引流手术。
鼓膜穿孔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潜水等增加耳压的行为,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饮食需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耳内镜,监测穿孔愈合情况。若出现耳流脓、眩晕等表现应立即就诊,拖延治疗可能造成不可逆听力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