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有什么危害
心动过缓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心力衰竭、猝死等危害,具体风险与心率数值及基础疾病相关。
心动过缓指静息心率低于60次/分,其危害程度与心率减慢幅度及是否伴随症状密切相关。心率在50-60次/分且无不适时,常见于运动员或睡眠状态,通常无须干预。当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时,心脏泵血功能可能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长期未治疗可能造成认知功能减退。若合并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心动过缓会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或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窦房结功能衰竭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率可低于40次/分,可能引发阿斯综合征,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存在猝死风险。
部分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可引起可逆性心动过缓,及时调整用药可缓解。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或老年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心动过缓通常需起搏器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等代谢性疾病引发的心率减慢,纠正原发病后多能改善。夜间出现的生理性心动过缓若无症状,一般不视为病理状态。
发现心率持续偏低伴不适症状时,建议记录动态心电图明确诊断,避免突然体位改变诱发晕厥。日常需限制浓茶咖啡摄入,遵医嘱调整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合并糖尿病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需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寒冷刺激加重心动过缓,出现眼前发黑、胸闷气促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