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骨髓炎的症状主要有局部红肿热痛、发热、活动受限、窦道形成及病理性骨折,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引流、骨移植及高压氧治疗。
1、局部红肿热痛
骨髓炎早期常表现为感染部位皮肤发红、肿胀、皮温升高及触痛。这些症状由细菌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可能伴随血管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患者需避免挤压或热敷患处,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发热
急性骨髓炎患者多出现38℃以上持续发热,与病原体释放致热原有关。发热时应注意补充水分,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9℃或伴有寒战,需及时就医静脉滴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
3、活动受限
病变累及负重骨时会出现关节僵硬、活动障碍,常见于儿童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感染。此时应限制患肢活动,必要时采用石膏固定。慢性期可配合康复训练,口服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
4、窦道形成
慢性骨髓炎特征性表现,皮肤表面形成持续排脓的瘘管,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需手术清除坏死骨组织并行持续冲洗引流,术后使用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控制感染。
5、病理性骨折
骨质破坏严重时可能发生自发性骨折,常见于长期未规范治疗的患者。需通过外固定支架稳定骨折端,联合使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抗感染,后期可考虑自体髂骨移植促进骨愈合。
骨髓炎患者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均衡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鸡蛋、西蓝花等促进组织修复。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监测感染控制情况,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骨愈合的不良习惯。若出现伤口渗液增多或再次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