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按病程可分几类
急性腹泻病程通常在2周以内,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埃希菌等。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治疗以预防脱水为主,可口服补液盐溶液,严重时需静脉补液。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通常具有自限性,无须使用抗生素。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之间,多由急性腹泻未彻底治愈或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导致。患儿除腹泻症状外,可能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情况。治疗需在纠正脱水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可选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必要时补充锌制剂。部分患儿可能存在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需调整饮食结构。
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常见病因包括乳糜泻、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患儿除长期腹泻外,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贫血等全身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如乳糜泻患儿需严格无麸质饮食,炎症性肠病患儿可能需要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或泼尼松片等药物。慢性腹泻患儿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必要时进行营养干预。
无论哪种类型的腹泻,家长都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及皮肤弹性等脱水表现。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哺乳,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腹泻期间应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可给予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如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血便、精神萎靡或脱水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平时应注意手卫生,定期对餐具消毒,避免肠道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