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针伤口肿胀怎么回事
缝针伤口肿胀可能由组织损伤反应、局部感染、缝线过敏、淋巴回流受阻、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冷热敷交替、药物消肿、调整缝线材质、加压包扎、改善凝血功能等方式缓解。
1、组织损伤反应
手术或外伤导致的组织损伤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渗出形成肿胀。表现为伤口周围皮肤发红发热,按压有轻微疼痛。通常术后48小时内冰敷可减轻肿胀,72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
2、局部感染
伤口感染时细菌毒素刺激血管扩张,白细胞聚集引发炎性水肿。可能伴随脓性分泌物、跳痛感及发热症状。需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配合伤口消毒处理。
3、缝线过敏
部分人群对可吸收缝线材质产生排异反应,表现为缝线周围持续性红肿硬结。需拆除过敏缝线更换为聚丙烯缝线,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症状。
4、淋巴回流受阻
腋窝或腹股沟区域手术后,淋巴结清扫可能导致淋巴液积聚。表现为进行性无痛肿胀,皮肤呈橘皮样改变。需穿戴压力衣促进回流,严重时需注射透明质酸酶改善。
5、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或抗凝药物使用过度会导致伤口渗血肿胀。伴随皮下淤青、按压无凹陷等症状。需检测凝血四项,调整华法林钠片用量,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
术后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每日观察肿胀变化情况。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促进修复,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弹性。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牵拉,睡眠时抬高患肢15-2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如出现肿胀加剧、搏动性疼痛或发热超过38.5度,应立即返院复查。定期换药时注意观察缝线反应,拆线后可使用硅酮凝胶预防瘢痕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