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又有效

60838次浏览

甲状腺超声波检查无创伤、无辐射、操作时间短,对甲状腺大小、形态和体积测定以及对结节性质的判断有很大的帮助,主要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B超检查。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特点是利用多普勒效应测定甲状腺动静脉血流速度和记录血流波形,对于甲状腺肿大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检查中可见甲亢患者的甲状腺腺体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回声低减;在回声低减处,血流信号明显增加,甲状腺上动脉和腺体内动脉血流流速明显加快,阻力降低。

(二)B超检查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B型超声图像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声波均匀者多为甲亢,声波减弱及模糊者则倾向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声波粗糙不规则者多系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B型超声图像可根据声波均匀、声波减弱等情况,也可分为囊性、实质性和混合性三类。

超声检查与同位素扫描相比,不受碘供应的限制,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对人体无损害,具有突出的优点,作为甲状腺疾病的筛选和随访手段具有一定价值。

不过,它也有缺点:不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外形,不能鉴别病变的性质;虽然也能显示肿大淋巴结,但难以判断有无癌转移。

相关推荐

02:31
女甲亢可以治疗好吗
无论男女,甲亢是可治疗,可治愈的。甲亢的治疗一是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二是放射性碘治疗,放射性碘131治疗之后将甲状腺毁损,达到治疗甲亢的目的。三是手术治疗,切除甲状腺的部分,达到治疗甲亢的目的。这三种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各有利弊,但是无论哪种治疗都有效。治好指甲亢通过治疗之后,甲状腺功能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甲亢与其他疾病不一样,治疗控制后仍可复发。比如放射性碘治疗之后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但可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使甲状腺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怎样做好甲亢的预防和要如何护理
甲亢被人称为大脖子病,大脖子只是甲亢的变现症状之一,甲亢的发生给人们的心理和生活带来很的影响,其危害的严重性和甲亢迅速增高的发病率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预防和护理是如此的重要.
甲亢治疗过后怎又突发甲减
甲亢患者经过口服抗甲状腺药或甲状腺手术,再或放射性碘131的系统的治疗,会使甲状腺组织被大量破坏,或患者受自身机体血液中存在的阻断性抗体影响,继而引发甲减的发病。
易与甲亢混淆的三种疾病
不少疾病与甲亢症状相似,其中最常遇到的有神经官能症和单纯性甲状腺肿,而心脏病与甲亢性心脏病也容易混淆.
甲亢患者有哪些代谢异常
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于物质代谢的不同环节对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水与电解质、维生素等的代谢均有影响。
甲亢容易复发怎么办
甲亢在复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药治疗。并且在服药的时候,要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可以服用甲亢复发的药物,同时要注意生活要规律,并且情绪要平和,不要情绪波动太大。
甲亢突眼怎么治
由于甲亢而导致的突眼,则应当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才是治疗突眼的最重要治疗方法。首先,最应该保护眼角膜。比较严重的患者,其眼角膜容易受到损害,应当予以滴眼液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进行角膜保护。第二,疗原发病,甲亢患者应当使用抗甲状腺素药物。使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稳定的情况。其突眼可以缓慢的恢复至痊愈。单纯性的突眼,也不需要治疗,带原发病治疗完全以后,亦可恢复。如果是炎症性的突眼,在使用抗甲状腺激素的药物同时还应当配合使用抗炎药,如果患者发生了眼压增大的情况,则应该使用降眼压药物,可以有效的帮助缓解症状,例如眼睛疼痛,胀痛,头疼的这些症状。另外患者应当注意饮食,避免吃含碘高的食物,例如海鲜等。
语音时长 01:34

2020-01-14

54340次收听

甲亢病人饮食注意事项
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促进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机体散热明显增多,基础代谢率也明显增高,所以每天必须增加摄入能量,才能保持体内的能量消耗与摄入呈平衡状态。基于以上原因,甲亢病人的饮食应当注意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适当补充钙、磷、镁等微量元素,以纠正因代谢亢进而引起的消耗。改善全身状况。患者应当注意增加热量供应;每日补充足够的热量,纠正过度能量消耗,以满足过量的甲状腺素分泌所引起的代谢率增加。保证蛋白质供给,但应限制动物蛋白,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D,以及钙铁锌硒维生素,宜选食物:根据病人爱好可选用淀粉食物,如米饭、馒头、饼、马铃薯等;各种动物食物,以及新鲜水果。忌选食物;忌用含碘食物,如海鲜。
语音时长 01:33

2020-01-14

52893次收听

甲亢危象怎么治疗
甲亢危象是内科急症、重症。当甲亢患者病情得不到控制时,由于急性感染、精神刺激、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因素,甲亢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的状态,临床上称为甲状腺危象和甲亢危象。患有高烧、体温一般在摄氏39度至40度以上、出汗、极度烦躁、心悸、唿吸困难、心率一般在每分钟140次或以上的病人,亦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迷。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和前硫氧还蛋白,此时一般给予大剂量600mg,并控制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可给予普乐洛尔10mg,Q6~Q8,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输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应根据诱因给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音时长 01:40

2020-01-14

54899次收听

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原因
出现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的原因比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本身的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其对促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减弱,从甲状腺激素水平就会出现上升的表现。此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甲减表现,比如,乏力,怕冷,记忆力下降,精神淡漠,皮肤干燥,心率减慢,严重时会出现全身水肿,心脏的相应表现。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指的是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是正常的,此时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但长期或者过高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容易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产生作用。另外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下丘脑或垂体的疾病,如某些情况的垂体瘤,也会引起中枢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此时甲状腺激素水平也是升高的,会出现相应的甲亢表现,如怕热,心率变快,进食增多,体重下降等。
语音时长 01:33

2020-01-09

53936次收听

02:01
得了甲亢会遗传吗
甲亢可能会遗传,并且甲亢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甲亢是甲状腺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但并不是家族中有人得了甲亢,其他人就一定有得甲亢的风险。但是有甲亢家族病史的病人,还是建议定期进行筛查。甲状腺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有着不同的分布,甲状腺疾病以女性更为多见,男性总体发病率不是很高。如果患者出现高代谢症候群的表现,比如心悸、多汗、手抖,甚至便次增多等,还是要及时进行筛查。特别是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要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因为定期筛查有助于提早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而进行提早预防和治疗。
02:08
甲亢的原因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最常见是原发于甲状腺的激素分泌异常。这种激素分泌异常,会导致垂体和下丘脑的激素分泌负反馈,抑制甲状腺激素后续的释放。如果这些病变出现在垂体和下丘脑,同样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但是在整个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患者的表现不一样。如果是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会反馈地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一些激素,相应来讲,对于垂体和下丘脑的激素释放是抑制作用。而如果原发于垂体或者下丘脑的一些病变,会直接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同时也会出现相应垂体和下丘脑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甲亢病人不能吃什么
甲亢患者不能吃含碘食物和药物。碘过多可导致甲状腺炎、诱发甲亢、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碘甲亢及碘甲减。碘过多还与甲状腺毒性结节、非毒性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等有一定关系。除饮食中碘含量高,食盐碘化过度外,必须还要注意含碘的药物,如氨碘酮,含碘的造影剂,甚至放射性碘标记性抗体或药物所致的碘过量。甲亢患者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导致甲状腺激素增高而引发的以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的一组综合征,禁食含碘食物可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甲亢的病症。因此甲亢患者不能够吃含碘食物或药物的。碘是生物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而甲状腺是唯一能浓聚和利用碘的内分泌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原料。碘缺乏或碘过多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均十分密切。碘缺乏可引起非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
语音时长 02:00

2019-12-10

56962次收听

01:43
孕妇甲亢会影响胎儿吗
孕妇在妊娠期如果患上甲亢,对胎儿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甲亢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它会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引起流产和早产。对于孕妇来讲,在早期一定要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测。如果明确诊断是甲亢,同时T3、T4的水平非常高,建议孕妇进行药物治疗。只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药物,将T3、T4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很小。如果是严重的甲亢且不控制,不但对胎儿会有影响,对于孕妇本身也会有影响。它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引起胎儿生长发育,特别是脑部发育的异常,甚至会出现新生儿甲亢。
02:03
甲亢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甲亢的治疗方法有三种,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第一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临床上比较首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它主要有两类药,一类是他巴唑,还有一类是丙硫氧嘧啶。药物治疗疗程比较长,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药物治疗复发率相对比较高。第二是放射性碘131治疗。放射性碘131的治疗简单、快捷,三个月甲功基本都能够恢复正常,但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发生甲减。如果发生甲减需要终身用优甲乐进行替代。第三是手术治疗,切除一部分甲状腺,进行甲状腺的次全切除术。手术复发率是8%左右,手术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出现甲状旁腺损伤,或喉返神经损伤。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商量来决定选择哪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