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与慢性肠胃炎有什么不同
急性胃肠炎与慢性胃肠炎在病程、症状表现及治疗原则上存在明显差异。急性胃肠炎起病急骤,病程通常在1-2周内;慢性胃肠炎病程持续超过2个月,易反复发作。
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食物中毒引起,表现为突发恶心呕吐、水样腹泻、脐周绞痛,可能伴随发热。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达高峰,通过补液、蒙脱石散等对症治疗可快速缓解。慢性胃肠炎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或自身免疫因素,症状以持续上腹隐痛、餐后饱胀、食欲减退为主,可能伴随贫血或体重下降,需通过胃镜确诊并采用四联疗法等长期管理。
急性胃肠炎患者粪便多呈稀水样,镜检可见白细胞;慢性胃肠炎粪便性状改变不明显,但可能出现潜血阳性。急性发作期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期可能呈现血红蛋白降低。急性病例禁用止泻药以免延缓病原体排出,慢性病例需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加重黏膜损伤。
胃肠炎患者均应保持清淡饮食,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慢性期增加鱼肉、蒸蛋等易消化蛋白。避免辛辣、酒精及高脂饮食,规律进食并控制每餐分量。慢性患者建议记录饮食日志识别诱发食物,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及时复查胃镜,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完成全程杀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