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胆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常见于草鱼、鲤鱼等淡水鱼胆,中毒症状主要由胆酸、组胺类物质及重金属蓄积引起。
鱼胆含鲤醇硫酸酯钠等胆酸成分,可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恶心呕吐和肝肾损伤,需立即洗胃并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
鱼胆腐败后产生组胺类物质,引发皮肤潮红和血压下降等过敏反应,需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对症处理。
养殖鱼类胆囊可能蓄积汞铅等重金属,长期摄入会导致神经毒性,需用二巯丙磺钠等金属螯合剂进行解毒治疗。
胆盐干扰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和水电解质失衡,需禁食胃肠减压并补充电解质溶液维持内环境稳定。
误食鱼胆后应立即催吐并携带残留物就医,日常处理鱼类时须完整去除胆囊,避免胆汁污染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