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茎在中医诊断中主要涉及肾气不足、湿热下注、肝郁气滞、血瘀阻络等证型,治疗需结合辨证施治原则。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导致肾气亏虚,表现为阴茎发育不良、勃起无力。可选用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等中成药,配合艾灸关元穴。
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之邪下注前阴,常见包皮红肿灼痛、分泌物增多。龙胆泻肝汤、八正散等方剂可清热利湿,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情志不畅致肝经气机阻滞,多伴胁肋胀痛、情绪抑郁。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太冲穴可疏肝解郁,避免情绪波动。
外伤或久病入络形成瘀血阻滞,可见包皮紫暗、疼痛固定。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局部热敷可活血通络,忌食生冷。
建议患者避免过度清洗刺激,选择棉质内裤减少摩擦,症状持续应至中医外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结合西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