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成立于1990年,1995年牵头成立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并参与创办了《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年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全国一流的风湿免疫科实验室,并评为山西医科大学临床重点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同年被山西省卫生厅授予山西省特色学科;2000年被山西省科技厅授予山西省科技创新科室;2012年被山西省卫生厅授予山西省重点学科;同年荣获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和山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2013年经过全科共同努力,获得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资助经费达1000万元。2014年经省卫计委质控部批准,该科率先成立了风湿病规范化治疗培训基地及山西省风湿免疫科规范化诊疗质量控质部。
该科目前设有独立的二大病区(科技楼病区、西院病区),共开放床位数136张,占全国首位。科室建有全国一流的风湿免疫科实验室及专门的临床资料室,不仅能开展50余项风湿免疫专科检查项目,用于风湿病的早期诊断,而且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免疫功能和CD4+Th细胞检查用于监测多种风湿病的病情变化。并对每位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开展专病资料的收集、保管和存储工作,建立了临床资料数据库,为临床医生治疗风湿病提供了依据,为患者随访提供了便利,真正做到严密随访。同时建立了血清标本库及血清标本数据库,存有六万余份的血清标本为科研提供了强大支撑。现已承担科研项目6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科研项目32项,其他课题项19项。省市政府、医科大学及医院累计投入近600万元。该科共发表论文443篇,其中SCI收录13篇,中华级论文208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山西省高教厅科技项目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该科现有医护技人员112人,其中正高7人、副高13人、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10人,实验室技师9人、资料室人员7人、护理人员56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15人,出国研修6人。该学科设有专家门诊、专病门诊、普通门诊、临床资料室、临床免疫实验室。
在医院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以学科带头人李小峰主任为核心的团队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扩大科室规模,提高临床诊治及科研水平,拓宽服务半径。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尽快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力争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2年四代人的努力奋战,不断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和实验检测水平,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周期联合免疫调节”的风湿病治疗新理念、新方法,总结出了风湿病治疗中的上下台阶治疗策略及药物调整方法,并已由临床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至今已形成了稳定的以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为代表的临床专病病种。
类风湿关节炎该科开创了国内特色的“周期联合、免疫调节”治疗新理念、新方法,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研究证实,该科的周期联合方案可以有效地克服平台期,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维持疾病缓解和低活动度,阻止骨破坏进展,部分患者骨质有所修复,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在患者达到疾病缓解和低活动度以后能否停药或减药,该科采用了上、下台阶治疗策略,定期严密随访,给每个患者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维持缓解。
系统性红斑狼疮周期联合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治疗SLE是该科提出的又一治疗新理念,10年来已在山西范围内广泛应用,提升了科室对SLE患者服务能力。年均门诊6325人次。今年已在山西省立项拟开展周期联合治疗SLE多中心研究,进一步取得循证医学依据,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阐明其机制,进一步提升科室的服务能力,符合转化医学的要求。
•建设涵盖各个亚专业的国内领先的风湿科临床中心
•争取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的风湿科临床中心
•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风湿免疫科学术教育培训中心
•建设一支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实现科室的可持续发展
•争取国家863及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争取国家级科研奖励
•争取建成国家重点风湿免疫科实验室甲状腺结节的主要症状包括颈部肿块、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需通过超声检查、细针穿刺活检和甲状腺功能测试确诊。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放射性碘治疗,具体选择取决于结节性质和患者情况。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组织内形成的异常肿块,可能由多种因素引...
甲状腺结节患者应避免高碘食物、刺激性食物和高脂肪食物,同时保持饮食均衡。甲状腺结节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理因素等,饮食调整是辅助治疗的重要部分。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可能刺激甲状腺功能,增加结节风险;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可...
实时具体收录:
全国医院12086家 医师信息30万+ 科室介绍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