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D-二聚体增高是什么原因
孕妇D-二聚体增高主要与妊娠期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相关,也可能提示血栓风险或妊娠并发症。常见原因包括妊娠期凝血系统激活、静脉血栓形成、子痫前期等。需结合临床评估,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或并发症管理。
1. 妊娠期生理变化
妊娠期间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上升,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同时抗凝物质如蛋白S减少,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生理性变化使D-二聚体水平较非孕期升高2-4倍,孕晚期可达正常值3-5倍。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监测。
2. 静脉血栓栓塞症
D-二聚体显著增高需警惕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孕妇血栓风险是非孕期的4-5倍,与子宫压迫血管、活动减少相关。典型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确诊需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或CT肺动脉造影,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达肝素钠、那屈肝素钙。
3. 妊娠并发症
子痫前期患者D-二聚体可升高至正常值10倍以上,伴随血压升高、蛋白尿。胎盘早剥时凝血系统激活,D-二聚体急剧上升伴阴道出血、腹痛。这类情况需立即住院,子痫前期常用硫酸镁解痉,重度病例需终止妊娠。
4. 其他病理因素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会导致病理性高凝,需检测抗心磷脂抗体。严重感染引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会使D-二聚体异常增高,需控制感染源并补充凝血因子。
孕妇发现D-二聚体增高应进行完整评估,包括凝血功能、超声检查及临床症状监测。生理性增高无需干预,但数值超过孕周对应范围或出现下肢肿痛、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需及时排除血栓及妊娠并发症。产科医生可能建议穿戴弹力袜、增加水分摄入等预防措施,确诊血栓需规范抗凝至产后6周。定期产检和凝血监测是保障母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