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

2025-07-05 08:05:21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主要包括肠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形成、假膜性炎症、淋巴滤泡增生及肠壁坏死。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多局限于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

1、肠黏膜充血水肿

志贺菌侵入肠黏膜后释放内毒素,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肉眼可见肠壁增厚、黏膜表面血管网模糊,镜下可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水肿,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患者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感,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

2、浅表溃疡形成

细菌毒素造成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不规则表浅溃疡。溃疡底部可见炎性渗出物覆盖,周围黏膜呈堤状隆起。这种病变可导致黏液脓血便,严重时溃疡可融合成片,但很少穿透肌层。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表面多发性点状糜烂。

3、假膜性炎症

坏死黏膜与纤维蛋白、炎性细胞混合形成灰白色或黄绿色假膜,假膜脱落后暴露出充血糜烂面。这种特征性改变多见于重症患者,镜下可见假膜由坏死组织、纤维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构成。假膜排出时可出现典型洗肉水样便。

4、淋巴滤泡增生

肠道淋巴组织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表现为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滤泡增生肥大。增生的淋巴滤泡可突出于黏膜表面形成小结节,镜下可见生发中心扩大。这种病变可能导致肠腔狭窄,在儿童患者中尤为明显。

5、肠壁坏死

严重感染时可发生透壁性炎症,肌层和浆膜层出现片状坏死,伴有血栓性血管炎。这种情况多见于毒力较强的福氏志贺菌感染,可导致肠穿孔或中毒性巨结肠。腹部CT可见肠壁分层样改变和周围脂肪密度增高。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便后需用温水清洗会阴部,衣物床单应煮沸消毒。出现持续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等中毒症状时需立即就医,粪便培养阳性者需进行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粪检阴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健康诊疗 最新动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问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