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5-09-11 08:28:17

丙型肝炎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丙型肝炎可能与共用注射器、不洁医疗操作、多性伴侣、母婴垂直传播、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

1、共用注射器

通过共用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头可能导致感染。静脉者因共用注射设备感染概率较高。日常应避免与他人共用任何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医疗操作需确保器械严格消毒。若已暴露于高危行为,建议及时检测丙型肝炎抗体。

2、不洁医疗操作

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手术、拔牙、针灸等操作可能传播病毒。尤其在不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创伤性治疗风险更高。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认器械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可有效预防。出现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时需排查感染可能。

3、多性伴侣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通过黏膜破损导致病毒传播。性伴侣数量越多感染风险越高,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会进一步增加概率。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传播风险。确诊感染者应告知性伴侣共同检测,避免交叉感染。

4、母婴垂直传播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自然分娩较剖宫产传播风险略高,但母乳喂养通常不会传播。孕期进行病毒载量监测,分娩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有助于减少传播。新生儿需在出生后检测抗体与病毒RNA。

5、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更易发生病毒感染且更难清除。这类人群应定期筛查肝功能,避免接触潜在传染源。若合并感染可采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片等抗病毒药物,但须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预防丙型肝炎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医疗美容、纹身等应选择正规机构。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丙肝抗体。确诊后应戒酒并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肝功能恢复。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率较高,但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诊疗 最新动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问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