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认识咽喉不利的
中医将咽喉不利归因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等因素,主要涉及肺、胃、肝、肾等脏腑,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与整体调理。
1、外邪侵袭
风热或风寒外邪从口鼻入侵,壅滞咽喉导致红肿疼痛,表现为吞咽梗阻感、声音嘶哑。风热证多见咽部灼痛、黏膜充血,风寒证常见咽痒咳嗽、畏寒无汗。治疗可选用银翘散加减疏风清热,或荆防败毒散辛温解表。外邪未及时祛除可能化热生痰,转化为慢性咽炎。
2、肺胃热盛
过食辛辣或情志化火导致肺胃积热,火热上炎熏灼咽喉,出现咽干口臭、痰黏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代表方剂如清咽利膈汤含黄芩、栀子等清热药,配合玄参、麦冬滋阴降火。长期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咽喉不适也属此证型,需兼顾和胃降逆。
3、肝郁气滞
情志抑郁致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产生异物感但检查无异常,即中医所称"梅核气"。症状随情绪波动,伴胸胁胀闷。治法宜疏肝解郁,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常用柴胡、香附等理气药,配合针灸太冲、期门等穴位。现代医学中咽喉反流性疾病部分表现与此证型吻合。
4、阴虚火旺
久病或劳倦耗伤肺肾之阴,虚火内生上扰咽喉,表现为咽干灼热、夜间加重,黏膜干燥萎缩。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养阴清肺汤或知柏地黄丸,重用生地、玄参。教师、歌手等用嗓过度人群易发此证,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痰瘀互结
病程迁延致痰浊血瘀交阻咽喉,见咽部暗红肥厚、滤泡增生,痰黏难咯。舌暗或有瘀斑。治法需化痰散结、活血利咽,会厌逐瘀汤为代表方,含桃仁、红花活血药,配伍浙贝母、僵蚕等化痰散结药。慢性肥厚性咽炎、声带息肉多属此证。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口腔清洁。用嗓过度者应控制发音强度与时间,空调环境下注意保湿。情志不畅时可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招式疏解肝郁。反复咽喉不利或伴消瘦、咯血等症状时,须排除鼻咽癌等器质性疾病,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喉镜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