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当下题 创未来局!西岭揽云2025年乳腺癌诊疗规范及新进展论坛在蓉召开

8月29日-30日,成都,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乳腺肿瘤专委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健康医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承办的“西岭揽云2025年乳腺癌诊疗规范及新进展论坛暨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乳腺肿瘤专委会第七届学术大会”圆满召开。论坛邀请两名院士以及数名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临床专家齐聚,全方位探讨乳腺肿瘤诊治新技术、新指南与新模式,透视乳腺疾病防治进程趋势。
此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健康医学研究院院长敬静教授担任主席,罗婷教授、陈洁教授、杜正贵教授担任执行主席,设置外科专题、ASCO专题、科研专场、学术环节、专题会等模块,受邀专家的授课主题琳琅满目,但无不紧贴临床解题和思维拓展。
传递逐梦的力量
“每一届学术论坛,不仅是对既往学术成果与脉络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起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副主任罗婷教授主持开幕式,开门见山阐述会议承上启下的意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副主任罗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健康医学研究院院长敬静教授致辞时,以三个“感谢”激发与会者的奋进动能:感谢徐兵河、魏于全院士发挥榜样力量,为行业发展树立标杆;感谢年轻一代“后生可畏”,代表行业未来的希望;感谢作为乳腺肿瘤领域传承者与践行者的自己和同道,携手为乳腺肿瘤诊疗事业添砖加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健康医学研究院院长敬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且扎实,涵盖外科、ASCO、科研等专题,既分享乳腺癌前沿技术与诊疗规范,也探讨临床与科研结合。他期待西南地区的乳腺癌诊疗水平,借此平台再上新台阶,促进更多患者受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于全教授致辞时表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学科联盟已吸引近百家成员单位,覆盖四川全省并辐射国内多地,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等合作模式,持续推动肿瘤诊疗水平提升,“该联盟是践行分级诊疗制度、强化专科能力建设、构建协同诊疗体系的重要实践。”他期待此次会议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促进肿瘤学科尤其是乳腺癌诊疗领域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于全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特别提到,刚刚公布的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名列前茅。她由衷赞赏敬静院长长期带领同道探索乳腺肿瘤诊疗,而且硕果累累。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回顾中国乳腺癌诊疗发展历程,强调要重视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和规范诊疗。他认为,此次大会汇聚乳腺癌领域的众多专家,研讨乳腺肿瘤诸多热点话题,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乳腺肿瘤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阶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学科主任吕青教授表示,华西医院乳腺外科持续突破创新,在腔镜技术与精准淋巴结手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同时不断优化手术方案,使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互融合,更好地践行乳腺癌精准化、个体化和功能化治疗。在他看来,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治疗理念,追求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步提升,是乳腺医生应当践行的职业使命与核心准则。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学科主任吕青
作为主办方代表的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张梦凡在致辞中提到,乳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在罗婷教授的带领下成果丰硕。过去一年,专委会开展多期线上“爱不隔离”乳腺专场学术讲座,吸引超千位专家交流;举办多场辐射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乳腺学术及科普大会;运营“乳言”公众号,并整理乳腺疾病防治知识出版成书。这些举措显著提升华西医院乃至西南地区乳腺诊疗的口碑。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张梦凡
推开思维的门窗
在本次会议的“学术环节”,徐兵河院士以《中国肿瘤临床研究60年发展》为题授课,讲解临床试验的起源,回溯全球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4个发展阶段,其中重点介绍我国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初创与成长,直至生态体系完善并迎来医药创新黄金时代。另外,他还展望未来,解析精准治疗研究模式创新、AI赋能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生物和信息技术融合医学研究新范式等。
敬静教授的授课主题为《乳腺癌免疫治疗与放疗联合应用的临床挑战与机遇》。她先介绍乳腺癌放免联合治疗的现状,比如,肿瘤内科治疗的第三次革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放疗技术突破等,并指出优化“放免联合”的挑战。随后,她解析乳腺癌放免联合治疗新探索,包括潜在运用领域、高效低毒诊疗模式、最佳时序性等。临近授课结束,她还从新型免疫治疗、放疗技术革新、多学科发展等几个维度,展望改进乳腺癌放免联合治疗的可行性路径。
金锋教授以《我们的与世界的: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奋进之路与共识构建》为题授课。她将自己的学术见解概括为四个要点:一是以精准研究为基石,中国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研究不断丰富世界数据库,推动亚洲人群特异性治疗共识形成;二是以自主创新为引擎,原研药物从“源头”改变诊疗格局,开启国产创新药“影响世界”的新篇章;三是以规范体系为脊梁,指南共识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促进从引进走向输出的临床标准转化;四是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数据库、生物样本库、青年人才机制协同发展,夯实中国方案走向国际舞台的可持续力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重点讲述《2026年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计划》。从“乳腺癌风险评估与高危人群筛选”至“乳腺癌患者预后及随访”共33章,逐章讲述更新内容并解析原因。结尾时,他把当天的话题落向一个观点:“无论诊疗工具如何演变,以最小创伤换取最大生存获益的理念将永恒闪耀。”
临床难题的答案
汇集多个临床话题的两天议程,宛如一个知识库,从中看到因探索而呈现的乳腺癌诊疗技术突破。每个突破,患者均受益其中。
外科专题版块,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晓华教授带来题为《乳腺癌术后乳房整形与重建的更新迭代》的讲课,以新技术助力患者治病的同时留住生活的体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洁教授分享华西腋窝淋巴结微无创探索,除了有助于同道掌握前沿技术,还进一步领悟“以病人为中心”的情结。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介绍前哨淋巴结活检进展,帮助与会者掌握活检阳性患者的诊治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杜正贵教授深入浅出阐述了腔镜手术在乳腺外科中的应用,讲述了其微创优势与美容效果。
改进诊疗方法、提升治疗效果的课程为数颇多。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的讲课主题是《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诊疗进展》。站上讲台的她,重点讲解当下该疾病临床发展中新辅助治疗及其术后辅助的最新进展,并以临床数据佐证。
同样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杨犇龙教授,立足《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讲述乳腺癌外科治疗进展与小红书外科更新前瞻,其中详细阐述了IV期乳腺癌的局部治疗原则。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嘉教授以《乳腺癌VABB手术降阶的思考》为题,围绕四方面展开讲解:VABB技术优势、术后DCIS豁免二次开放手术可能性、新辅助后VABB示pCR者豁免开放手术、新辅助后保乳者VABB对确定切缘的意义,随后提出见解——VABB联合多模态影像组学成为未来新辅助后降期的有力辅助决策方式。
浙江省肿瘤医院陈俊青教授的讲课主题是《老年乳腺癌治疗进展与挑战》。她娓娓讲述老年乳腺癌的临床治疗评估量化方法、治疗策略、治疗进展等,同时依据临床数据提醒,老年乳腺癌治疗应基于生理年龄、综合老年评估、预期寿命、共病状况、患者意愿、癌症疾病风险等,综合评估抗肿瘤治疗的获益风险。
临床要进步,离不开科研“助推器”。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齐晓伟教授纵谈临床与转化研究,如何把实验室发现用到术前治疗;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冀学宁教授讲解临床试验设计基础,帮助年轻研究者避开设计困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嘉教授讲述I-SPY2与ADAPT,展示临床研究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还特设ASCO专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鄢希教授讲解HR阳性乳腺癌进展;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分析HER2阳性研究新发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解读三阴性乳腺癌突破。三种亚型,三种最新诊治思路,言简意赅的讲述,让与会者迅速洞悉国际前沿。
与会者获益匪浅的课程比比皆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的《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策略与展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兵教授的《乳腺癌MDT: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最佳路径》,齐晓伟教授的《年轻女性乳腺癌诊疗共识要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的《HR+/HER2-乳腺癌Trop2ADC治疗新进展》,冀学宁教授的《皮下新生态赋能乳腺专科高质量发展》,遂宁市中心医院陈茂山教授的《年轻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护》,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叶松青教授的《乳腺癌局部治疗领域进展》,等等。
此次会议不只是传授技术和经验,更传递能量——把规范理念装进心里,把协作精神变成习惯。如同现场一名授课专家所言:我们聊的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是每个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