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苦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状。三叉苦是岭南地区常见的中草药,其药用部位为枝叶或根皮,现代研究显示其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等活性成分。

1、清热解毒
三叉苦的苦寒特性有助于清除体内热毒,对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有缓解作用。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反应,临床常与鬼针草、岗梅根配伍使用。咽喉炎患者可选用含三叉苦成分的喉疾灵胶囊,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2、祛风除湿
三叉苦能疏通经络阻滞,改善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其挥发油成分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常与宽筋藤、黑老虎等组成复方,如风湿跌打膏外敷患处。急性发作期可配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镇痛,但需注意避免接触眼睛。
3、消肿止痛
三叉苦对跌打损伤导致的局部淤血肿胀有消散作用,其乙醇提取物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民间常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选用正骨水等含三叉苦的外用酊剂。严重软组织损伤可联用三七伤药片,皮肤破损处禁用外用制剂。

4、抑菌消炎
三叉苦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疖肿、皮肤感染的辅助治疗。研究显示其木脂素类成分具有抗微生物活性,临床可配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使用,但不宜与抗生素混用。
5、调节免疫
三叉苦多糖成分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在慢性炎症性疾病调理中,常与五指毛桃配伍煲汤饮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避免与免疫抑制剂产生相互作用。

使用三叉苦时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配制的中药饮片,避免自行采摘野生药材。煎煮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外敷出现皮肤瘙痒应立即停用。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服用期间忌食辛辣油腻。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心悸、皮疹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