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是什么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史,核心标准包括每日排便≥3次且粪便性状改变(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检出病原体或血清学阳性。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如沙门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及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
1. 临床症状评估
典型表现为突发腹泻,伴随腹痛、发热或呕吐。细菌性腹泻多见血便或黏液便,病毒性腹泻以水样便为主。脱水体征(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需重点观察,儿童及老年人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2. 实验室检测方法
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或红细胞,提示细菌感染;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适用于儿童。细菌培养需采集新鲜粪便,血培养适用于伤寒沙门氏菌等全身感染。PCR技术能快速识别诺如病毒、艰难梭菌等病原体核酸。
3. 流行病学调查
询问近期饮食史(如生食海鲜)、旅行史或接触史。集体单位暴发时需排查共同暴露源,水源污染或食物中毒常表现为短时间内多人发病。
4. 鉴别诊断要点
需排除非感染性腹泻,如炎症性肠病或肠易激综合征。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需结合用药史,艰难梭菌感染常见于住院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
确诊感染性腹泻后,轻症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细菌性腹泻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治疗沙门氏菌)。重症患者需静脉补液,出现休克或肠穿孔时需紧急救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处理食物前彻底洗手,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