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预激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预激综合征可能由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心肌炎、心脏结构异常、遗传因素及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定期随访、生活方式调整及并发症管理等方式干预。
部分患儿存在房室旁路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心脏电信号绕过房室结直接下传。这种异常通路可能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表现为突发心悸、面色苍白。确诊需依靠心电图检查,无症状者可暂不治疗,发作频繁时需考虑射频消融术。
病毒性心肌炎可能损伤正常传导系统,促使旁路参与形成折返环路。患儿常伴发热、乏力等前驱感染症状,心脏超声可见心肌水肿。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使用营养心肌药物,恢复期需动态监测心电图变化。
埃布斯坦畸形等先天性心脏病易合并预激综合征,三尖瓣下移导致右心房扩大,增加旁路发生概率。这类患儿多伴有口唇青紫、活动耐量下降,需通过心脏彩超明确诊断,严重者需手术矫正畸形。
家族性预激综合征与PRKAG2基因突变相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类患儿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可合并心肌肥厚,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需定期评估心功能,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
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可能改变心肌细胞膜电位,诱发旁路传导。常见于腹泻脱水或维生素D过量患儿,需通过血液生化检查确认。纠正电解质紊乱后,多数患儿心电图异常可自行缓解。
患儿日常应避免剧烈哭闹和过度兴奋,保持规律作息。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限制碳酸饮料摄入。学龄儿童需与学校沟通避免体育课剧烈活动,建议选择游泳等温和运动。每3-6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观察有无delta波变化。外出时随身携带诊断卡片,突发心悸时立即采取valsalva动作(屏气用力)帮助终止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