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脑部缺氧怎么办

心肺复苏后脑部缺氧可通过亚低温治疗、高压氧治疗、药物保护、康复训练、严密监测等方式改善。脑部缺氧通常由心脏骤停导致血流中断、复苏时间延迟、基础疾病影响、代谢紊乱、继发脑水肿等原因引起。
通过物理降温将核心体温控制在32-34℃维持24小时,可降低脑代谢率,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抑制细胞凋亡通路。需在重症监护下使用冰毯、冰帽等设备,避免寒战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在2-2.5个大气压环境下吸入纯氧,能提高血氧分压10-15倍,促进氧弥散至缺血脑组织。适用于意识未恢复患者,每日1次,疗程10-20次,需监测中耳气压伤和氧中毒风险。
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胞磷胆碱促进膜修复,尼莫地平改善脑血管痉挛。需注意药物联用时的血压波动和肝肾功能监测,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掩盖意识变化。
意识恢复后尽早进行运动疗法、吞咽训练、认知功能锻炼,通过神经可塑性促进功能代偿。包括关节活动度维持、平衡训练、语言刺激等,需根据功能障碍程度制定阶梯计划。
持续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脑电图、颅内压及生化指标,及时发现癫痫发作、再次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需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血氧饱和度>94%,血糖控制在6-10mmol/L。
脑缺氧恢复期需保证每日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类、深色蔬菜,分次少量进食防误吸。家属应协助进行四肢被动活动每日3次,每次15分钟,避免关节挛缩。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定期与患者交流促进意识清醒。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预防误吸,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建议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坐位训练,从30度开始每日增加10度,直至能独立坐稳90度。